掎角之势-互成掎角之势
1.成语“掎角之势”能不能写成“犄角之势”
2.犄角之势
成语“掎角之势”能不能写成“犄角之势”
成语“掎角之势”不能写成“犄角之势”
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释义] 掎:拉住;这里指拉住腿;角:鹿角。指抓住角。形容兵分两路相互配合;形成夹击或牵制的态势。
[语出] 《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正音] 掎;不能读作“qí”。
[辨形] 掎;不能写成“倚”。
[用法] 比喻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一般作宾语。
[结构] 偏正式。
犄角之势
掎角之势,汉语成语,拼音是jǐ jiǎo zhī shì,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掎角之势的用法:
1、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2、根据新华成语辞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掎角之势又为犄角之势。
3、示例:徐州受敌之地,不可久居;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掎角之势,为什么从来没赢过:
首先,掎角之势是一种防御性的战术。
其次,掎角之势要求双方配合默契。
其三,犄角之势会分散兵力削弱主体。
要形成掎角之势的战术,必须要分一部分兵力,钱粮供给就显得很尴尬,如果屯在主城,敌人只需要围困副城,则副城就会不攻自破,如果在两城间屯粮草,敌人攻取了屯粮地那么两城都会不攻自破,官渡之战袁绍败就败在屯粮地被烧毁。
总之,掎角之势不太适合高强度的战争环境,虽然战术巧妙,但是很难真正发挥出来效果,所以掎角之势几乎没有成功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