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大自然的成语

2.形容人们热爱学习的成语

3.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

4.描写理念的词语

5.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分别指谁?什么故事?

6.描写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的成语

描写大自然的成语

映雪囊萤的主人公是谁-集萤映雪的主人公

水天一色、风急浪高、无边无际、生机勃勃、冰天雪地

一、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碧绿,同长天相连,天空映在水中,水

二、风急浪高 [ fēng jí làng gāo ]

解释:形容风浪很大。

出自:《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三、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自: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四、生机勃勃 [ shēng jī bó bó ]

解释: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出自: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五、冰天雪地 [ bīng tiān xuě dì ]

解释: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出自:老舍《骆驼祥子》十二: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

形容人们热爱学习的成语

日旰不食 废寝忘餐 目不窥园 目不窥园

日旰不食 忘寝废食 全神贯注 笃志好学 聚精会神

抟心揖志 研精毕智 笃学不倦 花花太岁 废寝忘食

日昃不食 洗耳拱听 聚精会神 废寝忘餐 心无旁骛

研精殚力 专心致志 皓首穷经 潜神嘿规 屏气凝神

潜心笃志 忘餐废寝 屏气凝神 笃学好古 枕籍经史

潜心涤虑 抟心揖志 一心一意 笃学不倦 坐不窥堂

研精毕智 不敢旁鹜 花花太岁 潜精研思 一心一意

潜精积思 日昃不食 目不窥园 不知寝食 研精竭虑

日昃忘食 心无二用 闭门读书 废寝忘食 一丝不苟

忘餐废寝 研精殚力 笃学好古 皓首穷经 一心一意

抟心壹志 心无旁骛 得其三昧 鸿鹄将至 全神贯注

洗耳恭听 坐不窥堂 砥志研思 目不别视 不知肉味

心无二用 研精致思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倾耳而听

忘寝废食 用心用意 笃志好学 敬业乐群 不敢旁鹜

日旰忘食 洗耳恭听 专心致志 砥志研思 专心致志

潜神嘿规 抟心壹志 倾耳注目 得其三昧 用心用意

潜精研思 日昃忘食 倾耳而听 不知肉味 研精致思

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敬业乐群 潜心涤虑 全神贯注

心无旁骛 目不窥园 鸿鹄将至 潜精积思 倾耳注目

埋头苦干 日旰忘食 不知肉味 闭门读书 研精殚思

关于热爱读书学习的四字词语以及解释

悬梁刺骨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梁:房梁上,股:大腿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映雪读书

解释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

凿壁偷光

解释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出处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

字斟句酌

解释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刺股悬梁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囊萤映雪

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精益求精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出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孜孜不倦

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学而不厌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

悬梁刺骨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梁:房梁上,股:大腿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凿壁偷光

解释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出处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

囊萤映雪

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精益求精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出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字斟句酌

解释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刺股悬梁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映雪读书

解释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

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描写理念的词语

1.形容文学的句子

01、热爱生活 热爱是风,“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热爱是雨,“有情芍药含春泪”。热爱是土,俯身就能抠出一把,哪一把土壤里没有先民的血汗和未来人的绿梦呢?热爱是云,仰首就能望到一片,哪一片云里没落过孩子的向往和老人的忆念呢? 因为热爱,我们心存感激,因为热爱,我们满怀忧愤;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忍辱负重的生,生是热爱;大义凛然地,是热爱;清清爽爽,认认真真地活着,活着又何尝不是热爱! 02、英雄与光明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03、真理与谬误 真理无须打扮,哪怕写在枯黄的纸张上,描摹在贫瘠的沙土中,甚至变成粗俗的谚语,它也会生辉。

谬俣,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铸入宫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的启示,也是黯然无光的。 04、蜡烛有心 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能给人间注入粼粼的光波;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能给困倦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百花有心,于是它们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

05、阅读 阅读,是一种沟通,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 阅读是一种明悟,无论是家有诗书还是窖藏老酒,无论是古韵京腔还是百家经典还是大众俗语,没有阅读便没有睿智没有深遂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倜傥的洒脱。

珍惜阅读,便是珍惜历史,珍惜蛇灰蚓残般的石鼓文陶埙石馨发出的音响以及青铜瓦当上的装饰画。 珍惜阅读,便是珍惜传统,珍惜乐山大佛永乐大钟沧州铁狮九龙古壁以及太极八卦少林武当飒飒英姿猎猎雄风。

珍惜阅读,便是珍惜美好,珍惜黄山烟云醉旧客桂林山水甲天下沧海云天莺歌燕舞春雨秋风绿肥红瘦,珍惜《高山流水》之深情《十面埋伏》之危急舒勃伯特之缓缓流动斯特劳斯之徐徐吹拂。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06、安静 在各种生命力中,惟有安静最具影响力。阳光静静地普照大地,人的耳朵听不见任何声响,但是它却带给人无限的祝福和行善的能力。

地球吸引力也是沉默无声的,它没有机器的嘎嘎声,铁链的铿锵声,也没有引擎轰隆的噪音,然而它却操纵着宇宙的星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不已,夜晚,露水悄然而降,润饰每一株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瓣,使他们焕然一新。电的本源不是轰隆的雷响,而是无声的闪电。

大自然的奥秘隐含在安静之中,巨大的力量常常无息地进行。 自然界的奇迹都是在静谧中酝酿。

宇宙的巨轮无声地运转。我们处在这个嘈杂的时代,如果想保持圣洁,每天必须有一段孤独安静的时刻。

(曲可伸推荐) 07、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08、渐入佳境 名剧的开头,往往少有 *** 。

胜境的入口,常常并不引人瞩目。 味美的果实,初嚼的口味有时反而沉得平淡。

纯真的情思,常含在层层递进的意会之中。 款款地导引,悄悄地深潜,细细地回味,静静地领悟。

引 *** 以适时,探胜境于幽绝,品回味以悠远,悟美情于灵惠,乃独步人生,渐入佳境之绝技! “渐入佳境”,在理念上加以放大,则可以囊括整个人生历程,使一个人的生命之链,在不断追求强化、美化的递进式的追求中,逐渐变得庄严、美丽,富于睿智和亮色。 09、成败荣辱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10、沙原隐泉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缎带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

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11、风雨过后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12、是什么 是什倏倏滑过心头,留于瞬间华彩; 是什么静静流过心田,培植甘甜记忆; 是什么轻轻扣动心扉,留下永恒。

2.心灵美的好词好句

重估现代生活中自然美的价值

——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情趣

桑佳·索维玛(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杨家友译

英国思想家马克思·穆勒说:“最伟大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是心灵和谐的最好的音乐。最理想的美在我们的内心中,它当然不是我们这种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界定它。但是它又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可是我们又感觉不到。如果有什么可以证实有一个伟大的过去,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有一个高远的世界,有一个隐秘的生活,那么它就是我们在美的王国里的雄心。”

写老人的:鹤发童颜,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慈祥,身体硬朗

3.描写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的成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流传给后人许多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也由此成就了大量的相关成语。

要在漫长的求学路上取得成功,就要树立目标、努力学习。而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是贴切不过,即“笃志好学”(《后汉书.侯霸传》),就是坚定志向、勤奋治学的意思。

(一)确立志向。古人很早就将治学与“建功立业”联系在一起了,正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为了能实现“名垂青史”的远大理想,实现“功成名就”的远期目标,古代读书人便给自己确立了治学的近期目标,那就是要“立身扬名”,要“金榜题名”,最好能“文武兼备”,做个“允文允武”的“文武全才”,以期将来能“出将入相”。这九个成语其实还有很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比如垂名青史、名标青史、功标青史、永垂青史、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标名、青史流芳、青石留芳、功成名遂、及第成名、经文纬武、纬武经文、文经武纬、文经武略、文武双全、才兼文武、能文能武、乃文乃武、乃武乃文、出文入武、入文出武、……不管是理想还是信念,可以说,这些成语都是古人读书学习的目标,可见古人的功名心有多么热切!(二)勤奋学习。

这其中的典故和成语更是不知凡几,这得从古代圣贤孔子开始说起。春秋时期,孔子曾对告诫弟子子贡,治学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的精神。

孔子提倡的这种学习态度无疑为后世2500多年的治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教育和鼓舞了无数学子在这条道路上“笃学不倦”、“孜孜以求”,终至名垂青史、百世流芳。“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出自《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记述:“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周易》晦涩难懂,孔子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竹简,以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很多次。

孔子的“敏而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但这并不是孔子好学精神的全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像他对告诫弟子子贡治学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是一个道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耻下问”要比“敏而好学”更难,但是孔子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他不止向项橐学习,还曾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还说过许多名言,其中“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学而》)、“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困而学之”(出自《论语.季氏》)后来变为了成语,而这些成语很多都成为后世治学之人的箴言和座右铭。2. 从古至今,治学之路上的勤奋好学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宋朝时成书的《三字经》便将之前历史上典型的勤学故事收录其中,从而教育蒙童自小就要勤勉好学。“刺股读书”——战国纵横家苏秦发奋读书,若是夜里读书困倦打盹,就会用事先备好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振精神继续读书。

当然,这种做法在现代并不提倡。“温舒蒲编”——西汉大臣路温舒小时候曾用湖泽里的蒲草编制成简牒用来书写,在汉宣帝时官至临淮太守。

“买臣负薪”——西汉大臣朱买臣家贫好读书,却不置产业,每日担柴卖薪为生,且边走边读,对妻子的抱怨也不予理会,终于在汉武帝时位列九卿。“囊萤照书”、“囊萤照读”——东晋大臣车胤自幼家境贫寒,夜里读书没有灯油,夏天时就捕捉萤火虫集入纱囊之内以作照明之用,留下了“车胤囊萤“的典故。

车胤后来官至吏部尚书,他刻苦读书的故事流传后世,被传为美谈。“映雪读书”——车胤之后,另一位东晋大臣孙康在幼年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不过他是在冬天下雪后借着雪地的反光来读书,从而留下了“孙康映雪”的典故。

后孙康官至御史大夫,他的子孙为纪念他,为他所在的孙氏起堂号为“映雪”,孙康即成为孙氏映雪堂的始祖。“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年轻时好读书,就是骑牛之时也不忘将书挂在牛角上。

这个场景被越国公杨素看到,杨素对他对学识风度很是赞赏。杨素对儿子杨玄感听说后,遂与其倾心相交。

后人用“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而用成语“牛角书生”指勤奋读书的书生。“囊萤映雪”——《三字经》出现后,“车胤囊萤“与”孙康映雪“两个典故便合二为一,演绎出“萤囊映雪”这一成语。

“悬梁刺股”、“负薪挂角”——与“囊萤映雪”同理,这两个成语也是随着《三字经》的出现,将四个典故两两合一演绎出来的。“悬梁刺股”即指东汉的孙敬和战国的苏秦,而“负薪挂角”则指的是西汉的朱买臣和隋朝的李密。

其中“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所提及的四个典故,几经历史文化的演绎,出现了很多意同字不同(或序不同)的成语,如“映雪囊萤”、“集萤映雪”、“照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积雪”、“积雪囊萤”、“萤窗雪案”、“雪案萤窗”、“雪案萤灯”、“雪窗萤几”、“雪窗萤火”、“雪天萤席”、“萤灯雪屋”、“囊萤积雪”、“刺股悬梁”、“悬头刺股”、“引锥刺股”等。3. 类似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佳话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是莘莘学子勤学不辍的榜样,不止让古人、更让现代人心向往之。

比如:“挟策读书”——出自《庄子.外篇.骈拇第八》,写的是臧(人名)读书亡羊的。

4.描写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的成语

关于树立学习目标的成语: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程门立雪

关于好的学习品质有: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学习在于循序渐进,配合自己的性格喜好有效的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王国维有三大境界,《大学》有致知格物的理念。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不断被这个世界刷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去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不断的在打磨自己,变得更好。接下来说说我的观点,虽然不是成语,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成语。

一、出自《劝学篇》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学习任何技能和知识,都是从积累开始的。要有绝对的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要经得起学习过程中的无趣。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的过程。这是第一。

二、出自《师说》韩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困惑,但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生活本身是老师,大自然是老师。老师不分年长年幼,能给你带来灵感和思考的都可以称为老师,《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问题也弄得孔老夫子一头雾水。这里有个成语了,教学相长。老师在不断教授我们知识的同时,也会被我们影响,也可以成学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帮助自己成长,这是相互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经历和遇到的事都不一样,个人是没有办法去过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的。总而言之,要发现任何人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不分贵贱长幼。

三、《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要用自己的眼睛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可以怀疑任何一个人的观点,但是也要表达出对前人观点的尊敬。

四、《论语》孔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每天把学习到的东西,自己做一个总结,温习过去的知识和经历,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就得到了新的自己,这就是自学最好的方法了。

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这样的警世恒言,非常值得我们反复仔细研究。古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绝对是有道理的。

与君共勉

5.形容所有东西的成语

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 (jiān róng bìng bāo)

解释:容:容纳;包:包含。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用 用于书面语。可用于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 示例:贫僧岂不知,圣贤学问,~,释氏左道旁门,难于抗衡。(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

近义词:兼而有之、兼收并蓄、兼容并蓄、无所不包。

反义词:挂一漏万,排斥异己,党同伐异。 “兼容并包”也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分别指谁?什么故事?

成语囊萤映雪,也作“积雪囊萤”、“集萤映雪”、“聚萤映雪”、“映雪囊萤”“萤囊映雪” 注音náng yíng yìng xuě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相近词囊萤照雪 押韵词夙夜不解、停阴不解、针头削铁、废铜烂铁、趁热打铁、诲人不惓、尺兵寸铁、土崩瓦解、刃迎缕解、蝉蜕蛇解 字词解释囊萤:包着的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1] 其他表示学习刻苦的成语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1、“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3、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基本信息  发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近义词:悬头刺股、映雪读书、刺股悬梁。 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编辑本段易错解释  注意: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写法--“悬梁刺骨”“悬粱刺股” 其中“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 编辑本段典故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 悬梁刺股

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太平御览》卷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晋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编辑本段评价 悬梁刺股

“悬梁”之事据说是发生在汉朝,而“刺股”,就出在苏秦在秦国受冷落之后闭门读书的一年间。想想日后苏秦在六国之间蹦来窜去,最后落得被刺客要了性命的下场,他的确算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这,“悬梁刺股”的故事,能作为佳话流传千古,一定是他没有想到的了。 透过苏秦“刺股”之外的动因,可以感受到他苦心钻营的利禄之心。褒贬不容我定言或评说,而此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彼彼可见的。若苏秦或张仪,抱着做事的决心,而不是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荣华,那段历史想必可以改写,譬如说,秦国早日一统天下,或者说,六国一直可与秦国抗衡?其实历史并不是由人格高尚的人谱写的,天使和魔鬼共同主宰着这个世界,众多平庸的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埋头过着自己眼前的日子。 伟人也好,恶人也罢,有时透过表象去深究其内因,足以摧毁我们一直固守的价值观。若执着地钻研其究竟,近乎是种残忍。而历史的画卷,最终彰显的,是世事阳光的一面,并非自欺或欺人,而是在无常世事里,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和信念,来支撑脆弱的心灵。恰如苏秦的“刺股”,我们需要用此类的故事,去引导孩子们做事的毅力与恒心,而隐去其后的龌龊,任之随着时间的长河,渐渐消隐罢了

凿壁偷光穿壁引光 匡衡,西汉经学家。家贫,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 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满意不?给个采纳吧

描写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的成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流传给后人许多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也由此成就了大量的相关成语。要在漫长的求学路上取得成功,就要树立目标、努力学习。而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是贴切不过,即“笃志好学”(《后汉书.侯霸传》),就是坚定志向、勤奋治学的意思。

(一)确立志向。古人很早就将治学与“建功立业”联系在一起了,正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了能实现“名垂青史”的远大理想,实现“功成名就”的远期目标,古代读书人便给自己确立了治学的近期目标,那就是要“立身扬名”,要“金榜题名”,最好能“文武兼备”,做个“允文允武”的“文武全才”,以期将来能“出将入相”。

这九个成语其实还有很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比如垂名青史、名标青史、功标青史、永垂青史、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标名、青史流芳、青石留芳、功成名遂、及第成名、经文纬武、纬武经文、文经武纬、文经武略、文武双全、才兼文武、能文能武、乃文乃武、乃武乃文、出文入武、入文出武、……不管是理想还是信念,可以说,这些成语都是古人读书学习的目标,可见古人的功名心有多么热切!

(二)勤奋学习。

这其中的典故和成语更是不知凡几,这得从古代圣贤孔子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孔子曾对告诫弟子子贡,治学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的精神。孔子提倡的这种学习态度无疑为后世2500多年的治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教育和鼓舞了无数学子在这条道路上“笃学不倦”、“孜孜以求”,终至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记述:“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周易》晦涩难懂,孔子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竹简,以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很多次。孔子的“敏而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但这并不是孔子好学精神的全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像他对告诫弟子子贡治学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是一个道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耻下问”要比“敏而好学”更难,但是孔子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他不止向项橐学习,还曾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还说过许多名言,其中“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学而》)、“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困而学之”(出自《论语.季氏》)后来变为了成语,而这些成语很多都成为后世治学之人的箴言和座右铭。

2. 从古至今,治学之路上的勤奋好学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宋朝时成书的《三字经》便将之前历史上典型的勤学故事收录其中,从而教育蒙童自小就要勤勉好学。

“刺股读书”——战国纵横家苏秦发奋读书,若是夜里读书困倦打盹,就会用事先备好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振精神继续读书。当然,这种做法在现代并不提倡。

“温舒蒲编”——西汉大臣路温舒小时候曾用湖泽里的蒲草编制成简牒用来书写,在汉宣帝时官至临淮太守。

“买臣负薪”——西汉大臣朱买臣家贫好读书,却不置产业,每日担柴卖薪为生,且边走边读,对妻子的抱怨也不予理会,终于在汉武帝时位列九卿。

“囊萤照书”、“囊萤照读”——东晋大臣车胤自幼家境贫寒,夜里读书没有灯油,夏天时就捕捉萤火虫集入纱囊之内以作照明之用,留下了“车胤囊萤“的典故。车胤后来官至吏部尚书,他刻苦读书的故事流传后世,被传为美谈。

“映雪读书”——车胤之后,另一位东晋大臣孙康在幼年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不过他是在冬天下雪后借着雪地的反光来读书,从而留下了“孙康映雪”的典故。后孙康官至御史大夫,他的子孙为纪念他,为他所在的孙氏起堂号为“映雪”,孙康即成为孙氏映雪堂的始祖。

“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年轻时好读书,就是骑牛之时也不忘将书挂在牛角上。这个场景被越国公杨素看到,杨素对他对学识风度很是赞赏。杨素对儿子杨玄感听说后,遂与其倾心相交。后人用“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而用成语“牛角书生”指勤奋读书的书生。

“囊萤映雪”——《三字经》出现后,“车胤囊萤“与”孙康映雪“两个典故便合二为一,演绎出“萤囊映雪”这一成语。

“悬梁刺股”、“负薪挂角”——与“囊萤映雪”同理,这两个成语也是随着《三字经》的出现,将四个典故两两合一演绎出来的。“悬梁刺股”即指东汉的孙敬和战国的苏秦,而“负薪挂角”则指的是西汉的朱买臣和隋朝的李密。

其中“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所提及的四个典故,几经历史文化的演绎,出现了很多意同字不同(或序不同)的成语,如“映雪囊萤”、“集萤映雪”、“照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积雪”、“积雪囊萤”、“萤窗雪案”、“雪案萤窗”、“雪案萤灯”、“雪窗萤几”、“雪窗萤火”、“雪天萤席”、“萤灯雪屋”、“囊萤积雪”、“刺股悬梁”、“悬头刺股”、“引锥刺股”等。

3. 类似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佳话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是莘莘学子勤学不辍的榜样,不止让古人、更让现代人心向往之。比如:

“挟策读书”——出自《庄子.外篇.骈拇第八》,写的是臧(人名)读书亡羊的故事;

“好学不倦”——出自《史记.楚世家》,提到狐季姬到儿子重耳(晋文公)年轻时好学不倦,有宠于晋献公。

“下帏读书”——出自《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

“带经而锄”——出自《汉书.倪宽传》;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记述的是西汉文学家匡衡的故事,同义成语还有“凿壁借光”、“穿壁引光”、“匡衡凿壁”等;

“高凤流麦”——出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孳孳不倦”——出自《后汉书.鲁丕传》;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孜孜不倦”——出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同义成语还有“孜孜无倦”、“孜孜不怠”、“孜孜无怠”、“孜孜不懈”、“孜孜不辍”、“孜孜不已”等;

“三余读书”——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比喻抓紧一切闲余时间读书,同义成语还有“读书三余”;

“据鞍读书”——出自《北史.樊深传》;

“映月读书”——出自《南史.孝义传.江泌》;

“闭门读书”——出自《隋书.卢思道传》,同义成语还有“闭户读书”。

“力学不倦”——出自《旧唐书.子繁传》。

有些成语虽然没什么典故、没什么主人公,但由于是出自名家的文笔,文字间蕴含至理的词语逐渐成为名言,最终也演变成了成语。比如: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曹丕《典论.自序》;

“开卷有益”——出自东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顿学累功”——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读书破万卷”——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

“将勤补拙”——出自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同义成语还有“勤能补拙”、“以勤补拙”;

“焚膏继晷”——出自唐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业精于勤”——出自唐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十年窗下”——出自(金末)刘祁《归潜志》,同义成语还有“十年寒窗”、“十载寒窗”;

“读书三到”——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力学笃行”——出自南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

“笃学不倦”——出自明初方孝孺《与郑叔度书》;

“潜心笃志”——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

(三)关于“勤学好问”。

自孔子以降,古代先贤们求学、治学的要旨无非是“学”、“问”二字,不过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古人似乎更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治学理念反而少有人提及。这并不是说古人只“学”不“问”,而只是耻于“下问”,这个“下”字就是关键。西汉刘向曾在《战国策.齐策四》提到“不愧下学”,其中也有个“下”字。但不管是“下学”,还是“下问”,终归有伤士大夫、读书人的颜面,绝少有人能做到。

也正因为如此,“不耻下问”、“不愧下学”的理念就显得太过“高大上”,终究只能成为世人理想的精神圣殿,可触而不可及,而相关成语也必然少之又少!

宋朝的朱熹很聪明,他不提“上问”、“平问”、“下问”,只强调“好问”。他在《朱子语类.论语》提到“勤学好问”,把“学”、“问”二字中正平和地融合在一起,终于使孔子“不耻下问”的治学理念走下神坛,偷龙转凤间就维护了士大夫的心理平衡。

综合看来,“笃志好学”、“勤学好问”这两个成语应该是最贴合“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的成语。

最后,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