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2.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3.釜底抽薪的釜指的什么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的典故与来源-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近义词:抽薪止沸 批_导_

反义词:火上浇油 扬汤止沸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釜底抽薪”。

相关造句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 终极分手法则:釜底抽薪,给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她主动放弃。

(3) 调节信贷业务走出繁荣到崩溃的怪圈,从房地产泡沫中釜底抽薪,对于实现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两篇报告都表示,这不是监管的主要目的。

(4) 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5) 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 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 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 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 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 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 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 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 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 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 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 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 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 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 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 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 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 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 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 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 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 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 离开他,去了梁国。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釜底抽薪的釜指的什么

釜底抽薪的釜是锅的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近义词:抽薪止沸 批郤导窾反义词:火上浇油 扬汤止沸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釜底抽薪”。

相关造句: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 终极分手法则:釜底抽薪,给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她主动放弃。

(3) 调节信贷业务走出繁荣到崩溃的怪圈,从房地产泡沫中釜底抽薪,对于实现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两篇报告都表示,这不是监管的主要目的。

(4) 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5) 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